首页 >  专业园地 >  继续教育 >  专题讲座 > 正文

心理因素与儿童哮喘

2010/08/18

                                                赵德育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  210008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哮喘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心理因素在哮喘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1,2] 。免疫学研究也发现哮喘变态反应的启动与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3] 。近年来,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哮喘儿童的心理研究已逐步引起社会的重视。
   1. 心理因素与儿童哮喘之间的交互影响
   1.1心理因素与哮喘的发病
   国外的一些研究证实,心理因素与哮喘发病有直接的关系,焦虑情绪较多的儿童比性格温和者更易罹患哮喘[4] 。情绪应激是青少年哮喘患者的一种重要刺激物,焦虑可以是哮喘发作加剧的触发因素。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稳定期的哮喘患者,在情绪波动后哮喘突然发作,儿童处于应激状态如进行考试,观看恐怖电影时,常会引起支气管收缩增加。情绪诱发的可能机制如下:(1)情绪变化时伴有的突然深呼吸,可刺激肺部的感受器,反射地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支气管哮喘;(2)强烈的情绪变化可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膜水肿;(3)心理神经免疫学因素,如情绪变化(抑郁)可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异常,导致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分泌水平异常,从而使免疫系统的淋巴因子等过度反应,从而引发哮喘[7]
   1.2哮喘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哮喘与心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个体的心理状态对发病有重要影响,哮喘发病后也可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状态异常。由于哮喘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对身心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影响极大。惊恐、焦虑、抑郁、孤独和沮丧,都可以促发或加重哮喘的症状,使患儿发生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而心理问题又可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生,形成恶性循环。哮喘对心理影响的发生机制较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哮喘发作时的通气障碍和脑供氧不足产生窒息感,持续地、反复地发作,而面临发作又束手无策,使患儿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症状;(2)哮喘药物等不适当的应用也可以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出现;(3)对哮喘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哮喘病是不能治愈的,对治疗前景丧失信,故常处于悲观抑郁状态。
   2.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哮喘
   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可能是其子女某些不良性格特征形成(如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的重要影响因素。Schobinger等人[10,11]研究发现,与健康儿童比较,哮喘患儿的父母在5min谈话示例中均表现出更多的批评态度和更大的消极言语交流量。很多研究都显示父母溺爱和过于保护及干涉,特别是母亲,会促进儿童哮喘的发生。罗茂红等人[12]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哮喘儿童的父母多对其过渡溺爱和过于保护,而父母对儿童采取民主态度、母亲文化水平高则是儿童哮喘的保护性因素。由于哮喘发作可以得到母亲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这种关怀和爱护对儿童的认知和愿望起到了暗示和奖励作用。有人观察到哮喘患儿父母比健康儿父母对孩子的健康状况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尤其是母亲[13] 。这与哮喘反复发作和迁延不愈对父母来说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有关。Weil等[14]在对1528名哮喘儿童及家长的研究中发现,儿童的精神状况与看护者的精神状况高度相关,从哮喘儿童因为哮喘发病住院的次数上来看,儿童照顾者有精神健康问题组为照顾者没有精神健康问题组的2倍。
   3.哮喘的心理干预
   由于哮喘的病因复杂,因此治疗也应当采取多种途径联合的方法,而且要根据患者本身的特点灵活选择。很多临床研究都证明作为一种心身疾病,药物治疗小儿哮喘疗效明确,但若辅以相应心理干预,则效果更好。
   在对哮喘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应注意做到:
  (1)提高患儿及其父母对心理因素与哮喘关系的认知;
  (2)改变不良情绪因素;
  (3)改变与哮喘有关的不良行为模式;
  (4)改变或减少不良的应激因素和家庭生活模式。
   心理治疗的方法:
   按摩放松疗法:可帮助患儿改善全身肌肉紧张及调节呼吸、 心率、 血压等生理指标,促进患儿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增强患儿安全感,改善患儿的抑郁、焦虑情绪,从而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相互作用机制改善患儿的机体状态及肺功能, 减轻疾病的症状。
   情绪疏导疗法:是基于哮喘患儿愤怒内泄以及自我克制的个性而引入的,目的是疏导患儿的不良情绪,转变患儿应付外界压力时愤怒内泄的行为模式,教会患儿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而改善患儿的抑郁、焦虑情绪,增强患儿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
   集体治疗法:目的在于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向患儿及其家长解释哮喘的一般知识,使患儿及家长了解哮喘发生、发展的规律,以消除不安和疑虑,给患儿心理支持,从而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
   哮喘作为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在部分哮喘患者的发病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多项研究证实,在对该类患者的处理上,心理治疗对病情的控制有明显的帮助。由于哮喘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自我处理能力在病程中显得非常重要。临床工作中应进一步重视心理因素与哮喘发病及转归的关系,在哮喘患者病情的不同时期,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更有效地控制病情并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1] 何权瀛. 社会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病与防治中的应用[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9): 519-522
[2] 陈虹, 刘英华, 李艳红等. 哮喘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3, 5(1): 17-19
[3] Lekander M. The immune system is affected by psychological factors: high stress levels can change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and allergy[J]. Lakartidringen, 1999, 96(44): 4807-4811
[4] Ritz Thomas, Steptoe Andrew, DeWilde Stephen, et al. Emotions and Stress Increase Respiratory Resistance in Asthma[J]. 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00, 62(3): 401-412
[5] 王莉华, 郭敏慧. 哮喘患儿情绪障碍讨论[J]. 临床儿科杂志,  2003, 21(08): 498-499
[6] 王琳, 蔡映云, 黄雁西, 等. 心理情绪与哮喘发作[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8, 21(12): 744
[7] Wright RJ, Mitchell H, Visness CM, et al. Community violence and asthma morbidity: the Inner-City Asthma Study[J].Am J Public Health, 2004, 94(4): 625-632
[8] 宋琳.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15):2062-2063
[9] 刘灿霞, 万国斌. 哮喘儿童气质特征的对照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9(3): 182-183
[10] Schobinger R, Florin I, Zimmer C, et al. Childhood asthma: paternal critical attitude and father-child interaction[J]. J Psychosom Res, 1992,36(08): 743-750
[11] Schobinger R, Florin I, Reichbauer M, et al. Childhood asthma: mothers’ affective attitude,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and children’ s compliance with medical requirements[J]. J Psychosom Res, 1993, 37(7):697-707
[12] 罗茂红, 王栋, 来则民. 儿童哮喘个性心理危险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1,9(4): 233-235
[13] 李慧, 李新兰, 高文凤. 哮喘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4): 451
[14] Weil CM, Wade SL, Bauman LJ,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asthma morbidity ininner-city children with asthma[J]. Pediatrics, 1999, 104(06): 1274-1280
[15] 贺庆军, 邓立梅, 左渝陵. 心理治疗对哮喘患者疗效的影响.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4,19(1):333-343


上一篇: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初始和维持治疗
下一篇: 运动处方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