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对哮喘的辩证施治
2007/03/09
张惠勇 鹿振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内科 200032
中医传统观点对哮喘的治疗,重视扶正固本。“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中医治疗哮喘的准则。中医学认为,哮喘之所以难于根治,是因为有宿痰的存在,宿痰内伏,为哮喘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 临床中医辩证施治方案如下:
1.寒哮
临床征象: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9g,麻黄9g,生姜9g,细辛5g,紫苑12g,款冬花9g,大枣10枚,半夏9g,五味子5g)。
2.热哮
临床征象: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白果9g,麻黄9g,苏子6g,甘草6g,冬花12g,杏仁9g,桑白皮9g ,黄芩12g,法半夏9g)
3.风痰哮
临床征象:痰气壅实,咳喘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
治法:涤痰除壅 利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二陈汤(白芥子9g,陈皮12g,法半夏9g,茯苓12g,苏子9g,莱菔子9g,生甘草6g)。
4.寒包热哮
临床征象:喘逆上气,胸胀或痛,吸出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头痛身热,烦闷,酸痛,口渴,舌薄或黄,质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宣肺清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9g,杏仁9g,石膏18g,生甘草6g)。
5.肺虚型
临床征象: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 ,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和补肺汤(黄芪20g,白术12g,茯苓12g,防风9g,五味子6g,干姜3g,法半夏9g,厚朴9g,陈皮12g,生甘草6g)。
6.脾虚型
临床征象: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腻易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面色萎黄不华,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象细软。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12g,法半夏9g,生甘草6g)。
7.肾虚型
临床征象: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软耳鸣,劳累后哮喘易发,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金匮肾气丸:干地黄20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12g,丹皮9g,桂枝6g,制附子6g;七味都气丸:熟地黄20g,山茱萸12g,山药12g,茯苓12g,丹皮9g,泽泻9g,五味子6g)。
8.其它
中医学辨证施治应包括中医内服中药之外的针灸、穴位疗法、、药垫疗法、艾灸疗法、中药灌肠、局部涂搽法、足部反射疗法、饮食疗法等多种防治措施。
上一篇:
中医学对哮喘特色治疗方法
下一篇:
传统中医药对“哮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