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共同努力尽快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2011/01/06
中国哮喘联盟控烟工作委员会
科学已证实吸烟和接触烟草烟雾会造成死亡、疾病和残疾,基于对这一科学证据的承认和认同,世界卫生组织第56届大会192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该公约是一份以证据为基础的第一部国际公共卫生法律,它强调各履约国必须认真履行《公约》条款,让所有人民享有最高健康水平的权利。我国政府于2003年11月正式签署《公约》,2005年8月1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批准了《公约》,2006年1月9日在我国正式生效。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在控烟履约方面,向国际社会和全国人民作出了庄严的承诺。
按《公约》及其实施准则的规定,缔约方应在生效后三年内采取和实行有效措施以确保在烟盒包装上印上大而清晰的健康警示;五年内采取和实行有效的立法、行政或其他措施以防止在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室内公共场所接触烟草烟雾;五年内采取适宜的立法、行政或其他措施广泛禁止所有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按要求履约国应在《公约》实施五年内全面履约,中国全面履约时间为2011年1月9日,但至今中国的控烟履约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或有些条款虽然执行,但实际上没有按《公约》要求,没有产生实际效果。如:2008年4月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烟草专卖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卷烟包装标识的规定》基本与原规定相同,与《公约》的要求差距巨大;2009年5月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调整烟产品消费税政策的通知》,据国家疾控中心2007年至2010年对六个城市的800名吸烟者调查显示:在税率政策调整前后,烟草零售价格没有变化;吸烟者行为没有因为经济原因发生变化。虽然提高了烟草税收,但由于烟草企业将提高的税收内部消化,没有产生税价联动导致烟草消费价格没有提高。
我国公众在公共场所受到烟草烟雾危害仍然严重,据《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调查数据显示,男性二手烟暴露率为74.1%,女性为71.6%,全国共有5.4亿人受到烟草烟雾的危害。
此外,烟草企业为提高自身形象,以承担社会责任之名,进行了各种公益、文体赛事的冠名、捐赠、赞助活动屡见不鲜。据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监测显示:从2009年9月至12月的4个月内,有52家烟草企业赞助公益活动及文体赛事活动共79次,有的希望小学被烟草企业冠名,如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坛同镇蜂子岩村小学被冠名为烟草希望小学,并在其校门口树立“天才出于勤奋,烟草祝你成才”的校训。
按照《公约》要求履约国应该在缔约后,通过立法、经济等措施控制烟草消费,逐步降低烟草销量。但我国履约五年来,烟草销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由履约前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上升至48%。
为了履行《公约》,我国政府于2007年4月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以国家发改委为组长的八部委参加的履约部际领导小组。从实施情况看领导小组没有作为,基本上没有承担履约职责。五年来即未制定国家控烟规划,也未对中国控烟做出实质性的推动工作。
五年来,我国的履约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已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消费和烟民大国,有烟民3亿以上,还有5.4亿人受到二手烟危害,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高达100万,比艾滋病、甲流等各种传染病加在一起的死亡人数还要多七倍。烟草危害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遏制烟草流行保护人民健康,不仅与我国政府的“以人为本”发展目标一致,也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吸烟也是坚持我国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体现。有专家表示,如中国对烟草流行不加以有效控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健康危害型经济体”,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这对国家、民族和家庭都是巨大的灾难。为此,我们强烈呼吁:
一、我国政府要尽快履行对《公约》的承诺,并将控烟纳入十二五规划。象关注艾滋病那样关注中国控烟,党和国家领导人要亲自了解、过问、督促《公约》的落实情况,控烟履约工作要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参加,民间广泛参与。
二、为加强控烟履约力度,成立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相关部委组成的履约领导小组。可参照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的模式,组织、协调、领导中国的控烟履约工作。
三、尽快制定并颁布“国家控烟法规”。包括: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修改《国家烟草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有效禁止烟草广告、变相广告及捐赠、赞助活动;烟盒包装使用有效的健康警示用语及图片等。全面保护我国公民免受烟草烟雾危害,并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香港在公共场所禁烟立法方面为全世界树立了典范,可以作为借鉴。
四、提高低价烟的消费价格。提高烟草税收及价格是遏制烟草消费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的烟草价格普遍偏低,尤其是低价烟,数量大、消费人数多,很难遏制烟草消费。因此,要尽快提高低价烟的价格。
上一篇:
发展戒烟门诊需政府再给一把力
下一篇:
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未来努力奋斗--《中国呼吸医师控烟宣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