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园地 >  学术前沿 >  学术会议 > 正文

分会场 2 变应性咳嗽

2009/04/01

    主持人:陈萍教授 冯端兴教授
      者:陈如冲博士 邱忠民教授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陈如冲博士从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不同方面,结合国内外文献及其研究成果对AC进行了阐述,在临床中确实存在一类具有特应征而痰嗜酸细胞正常、且对组胺与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暂不宜归纳为其他疾病,因此定义为AC。其诊断标准为
    (1)慢性咳嗽;
    (2)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高反应性检测阴性;
    (3)具有下列指征之一:
①过敏物质接触史;②变应原皮试阳性;③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增高;④咳嗽敏感性增高。
    (4)排除CVA、EB、PNDs等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5)抗组胺药物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AC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有待深入的研究,包括AC与EB或沉默型PNDS的差别、AC的预后等均需要进一步探讨,最终方可明确其是否为独立的疾病实体。上海同济医院的邱忠民教授则详尽介绍了日本AC与中国AC概念的异同,其指出日本AC 的概念实际上涵括了部分的EB以及PNDS患者,在诊断以及治疗上均存在不少交叉重叠之处;同时,还详细比较了AC、EB与CVA的病理生理特征的异同。他同样强调由于AC缺乏比较特异的诊断指标,需要加深对AC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会上王长征教授、曾军教授等教授及AC的定义、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及预后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王长征教授认为目前不管是EB还是AC,他们作为独立的疾病可能尚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除了需要明确是其病因是否属于由变应原引起及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还要确定其参与作用的炎症介质及炎症过程。曾军教授建议以气道炎症特征来划分慢性咳嗽相应的疾病类型,比如嗜酸细胞增多型的气道炎症性疾病、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气道炎症性疾病等。与会专家认为单纯以气道炎症细胞来划分疾病类型,可能并不全面或恰当。因为气道炎症细胞仅仅为炎症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气道炎症本质与疾病特征,而且这样划分病因对基层医师认识慢性咳嗽的病因无益。至于AC的预后,目前资料比较缺乏。个别报道发现AC咳嗽存在反复,但预后良好,不会发展成为CVA。不过该资料设计存在一定纰漏故仅供参考。


上一篇: 分会场 3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下一篇: 分会场 1 咳嗽变异性咳嗽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