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园地 >  学术前沿 >  学术会议 > 正文

第十一届中国咳嗽论坛系列报道--中医专场(8月11日下午)

2018/09/30

   咳嗽论坛的中医专场吸引了众多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参会人员,会议还未开始已座无虚席。该专场内容包括中西医在感染后咳嗽治疗中的选择、咳嗽指南中医部分的解读、老中医的咳嗽辨证与方药规律、咳嗽相关的中成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西医治疗、慢性咳嗽的中医肝论治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史利卿教授从中西医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两个方面对“感染后咳嗽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展开了深入分析,指出感染后咳嗽是西医的概念,而中医多以“外感咳嗽”、“久咳”、“顽咳”论治。提出经过国内外各个版本咳嗽指南的不断修订,西医对感染后咳嗽的概念由来、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已有深入认识,特别是国内咳嗽指南及《慢性咳嗽》专著的出版,大大地减少了疾病的漏诊,显著提高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同时,西医也存在诊断程序相对复杂(尤其对基层呼吸科医生)、滥用抗生素(感冒和咳嗽)、部分患者疗效欠佳、西医脱离中医理论使用中成药等问题,进而引出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西药疗效欠佳的患者,中药治疗优势显著,中成药多样化且可针对不同病征等。而中医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依赖于临床医师的中医辨证水平,且对诊断精准性(可能漏诊严重疾病)和医生的现代临床研究技能水平均有较高要求,此外缺乏针对感染后咳嗽为功能主治的中成药。同时,给出了几个代表性的病例,展示了中医问诊有利于对现病史的认识(如有无寒热等),风邪伏肺证宜祛风宣肺,湿热郁肺证应清热化湿和宣肺止咳,寒饮伏肺证则应温阳健脾和宣肺止咳。总之,中西医在治疗中主要是思想和方法不同,但各具优势,应取长补短,把西医的病跟中医的证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提高中国咳嗽的诊治水平。

   北京中日医院的张纾难教授对咳嗽指南中医部分进行了解读,指出中国咳嗽指南中加上中医药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指南纳入中医药内容,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医被承认,但是仍强调要有过硬的证据,因此指南强调了循证医学的价值。此外,强烈推荐了名老中医祝谌予的治咳四步(辨病程、辨痰、辨诱因、辨体质)、岳美中的治咳三要(务必审证、分清标本、注重利导)、焦树德的治咳四法(宣、降、润、收)。对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基本与史教授看法一致,认为中西医思维方式不同,中医以复方为主,疗效较慢,而西医治疗方案和机理依据更充分,疗效迅速但可能出现副作用。最后,以橡皮筋形象地比喻中医的“标准”,提出中医也要发展,与时俱进,不能完全迎合循证医学,但是应尽可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中医内容加入咳嗽指南是个良好开端,但是要使中医药能服务于更多患者,依然任重道远。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素云教授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冯淬灵教授分别总结了现代名老中医的咳嗽辨证与方药规律及咳嗽相关中成药。李教授在已建立的中医肺病数据库平台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方法对高频次分布的病因、病机、证素及症候进行了分析。常见病因为外感、内伤、痰邪、热邪、风邪、寒邪等,常见病机为肺气不宣、痰热蕴肺、痰湿阻肺、肺气上逆、肺阴亏虚等,常见证素为燥邪+肺、阴虚+肺、风邪+寒邪+肺、痰+湿邪+肺等,常见证候为风寒束肺证、痰湿阻肺证、燥邪伤肺证、风热犯肺证等,并列出常见证候的临床症状及对应方剂,总结归纳了常用证型的常用单味中药、药对及方剂。冯教授将中医与慢性咳嗽病因联系起来,如感冒后咳嗽归于因“风”致咳,CVA和EB归于因“邪”致咳,鼻后滴流综合征归于因“鼻”致咳,胃食管反流归于因“胃”致咳等,认为辨证辨病应相结合,提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使用中成药,并以川贝枇杷糖浆(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川贝止咳糖浆(适用于风寒感冒)和枇杷止咳糖浆(用于支气管炎咳嗽)这三个名字接近而用法不同的中成药为例,提出中西医均应辨证使用,慎用镇咳药,温馨提示仔细阅读中成药说明书。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王秋萍教授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孙增涛教授分别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的西医治疗和中医辨证治疗进行了介绍。王教授站在耳鼻喉科医生的视角,展示了呼吸科医生慢性咳嗽中最常见的病因UACS的病因分类,涉及到耳、鼻、咽、喉、食管等,并基于临床经验,非常接地气地介绍了慢性咳嗽可能伴有的上气道疾病,如耳部的外耳道耵聍,鼻部的AR、NAR、慢性鼻-鼻窦炎、鼻腔异物,鼻咽部的腺状体肥大,口咽部的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悬雍垂过长,喉部的喉炎及喉部肿物,治疗方案主要针对病因。王教授对中国现有的咳嗽指南给予很高评价,指出指南推动了咳嗽的早诊早治,同时希望下一步能推动病因的阐明。孙教授则从中医的角度阐述了UACS的辨证分型和治疗,认为UACS的中医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初期肺实者、久则邪实证虚、病程日久的治疗方法均不同。以风邪恋肺、热壅肺窍、气虚痰阻、痰气交阻、肺阴亏耗五个主要的证候类型为代表,列出了病机及治疗方法,介绍了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等其他治疗方法。此外,提炼了其他中医临床经验的辨证分型及对应用药。虽然中医概念中并无此病名,其临床分型有待深化研究,目前缺乏现代疾病规范化后的中药治疗效果研究与评价,但是孙教授指出积极开展病证结合研究,明确证侯分型与治法用药,并规范加以推广是中医努力的方向。

   多位专家均提到《黄帝内经》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张炜教授基于中医对咳嗽病因和病机的认识,提出了慢性咳嗽从中医肝论治的新观点。该观点来源于《内经》病机十九条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五行学说之“木火刑金”和“木克土,土不生金”,即肝-肺和肝-脾-肺的联系,导致慢性咳嗽。治肝主要疏肝气,清肝火,柔肝体,熄肝风,例举了邵长荣老中医的治肝止咳法,如疏肝祛风法、疏肝利气法等。从肝治肺的辨证论治包括畅气机的升降汤、四逆散,润肺与柔肝的百合、当归、白芍等,并以验案证明了肝治肺的成功经验。此外,还介绍了精选方药解经通络的蝉衣和僵蝉,以及从喉鼻、风、胃论治的思路方法,突出了中医特色。

   综上,中医认为咳嗽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病机则以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等为主,治疗的灵魂为辨证论治,中西医对咳嗽的治疗各具优势,提倡中西结合,取长补短。


(陈桥丽)


上一篇: 第十一届中国咳嗽论坛系列报道--咳嗽疑难病例讨论专场(8.10下午)
下一篇: 第十一届中国咳嗽论坛系列报道--特殊类型咳嗽专场(8月11日下午)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