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哮喘

2013/03/28

作者:邱晨 主编 史菲 酆孟洁 副主编 王凌伟等编委
页数:297页
ISBN:9787117161626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9月1日

                                     
内容介绍: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哮喘》共11章,涵盖了基因克隆、表观遗传、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蛋白质组学技术、干细胞技术、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和基因治疗这些现代生物技术在哮喘中的应用,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对该领域有一个全面、客观的印象;从基础理论入手,由浅入深,逐步拓宽。各章节前后呼应,各有重点,从不同角度反映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哮喘中的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哮喘》内容新颖。引用的参考文献以近年文献为主,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同时注重拓展应用及实用性。总结当前可用分子生物技术的同时,详细阐述各个研究的方针策略,使读者可以举一反三,将其思路应用到哮喘以外的其他学科其他疾病的研究中,更快地进入该领域的最新前沿,提高研究水平。

精彩书摘
  20世纪初提出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20世纪初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尤其是变态反应概念的提出大大促进了哮喘的研究发展。1910年Meltzer提出哮喘的发作是一种变态反应,花粉、动物的排泄物、放射物等可以诱发变态反应发生,从而发生哮喘。人们将这一类与过敏原诱发有关的哮喘称为外源性哮喘,于是提出了通过躲避过敏原、脱离过敏环境和抗过敏疗法来治疗哮喘。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治疗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哮喘发作。一些中老年患者在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内分泌改变、精神因素或其他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呼吸道受到细菌或病毒的侵袭,出现气道反应性增高,哮喘常年性发作,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哮喘不能用变态反应进行解释,称为内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可进一步细分为感染性哮喘、月经性哮喘、妊娠性哮喘以及阿司匹林性哮喘。由于内源性哮喘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所以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也较差。
  20世纪40年代提出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重要特征
  随着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人们发现哮喘发作时均有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特点,又提出了哮喘是一种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观点。即哮喘患者在小剂量激发剂的诱发下,产生严重的支气管痉挛反应,而这种支气管痉挛是源于气道平滑肌的功能异常(反复阵发性、可逆性的痉挛收缩)。β体激动剂、阿托品和氨茶碱可扩张支气管,缓解哮喘症状。
但人们又发现气道高反应性并不能解释所有哮喘患者的发病机制,例如早期哮喘病例或最新诊断为职业性哮喘的患者,他们暴露在大量过敏原中,出现的症状可提示为哮喘,但对于大剂量的激发剂却只产生较小的反应而无气道高反应性;而临床上一部分非哮喘的健康人却表现有气道高反应性。因此气道高反应性不能完全解释哮喘的发病机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对哮喘认识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哮喘与分子生物学新进展
第二章 哮喘的发病机制
第一节 哮喘的遗传学机制
第二节 哮喘的炎症及免疫机制
第三节 哮喘的其他相关机制
第四节 哮喘的诊断及治疗近况
第五节 哮喘的生物学研究前景
第三章 基因克隆与哮喘
第一节 基因克隆的概念及常见研究方法
第二节 哮喘发病相关基因的异常变异
第三节 哮喘相关基因的克隆策略
第四节 基因克隆在哮喘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第四章 表观遗传与哮喘
第一节 表观遗传的概念及常见研究方法
第二节 哮喘发病过程中表观遗传的异常改变
第三节 哮喘的表观遗传学策略
第四节 表观遗传在哮喘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第五章 信号转导与哮喘
第一节 信号转导的概念及常见研究方法
第二节 哮喘发病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异常改变
第三节 哮喘的信号转导研究策略
第四节 信号转导研究在哮喘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
                                                                (王凌伟)
 
 


上一篇: 哈里森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
下一篇: 现代过敏反应学丛书 《临床过敏疾病学》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