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历史简述
2022/09/19
韩静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101300
支气管哮喘的诊治发展在中国历史悠久,自秦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哮喘属于中医“哮病”范畴,是以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的慢性肺系疾病。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101300
本病最早被记录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成书的《黄帝内经》,虽然未提出本病的病名,但记载了有关哮病的一些症状、病因、病机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这里提到了感受外邪、饮食失节等诱因可触发“喘呼”。
公元200年左右,《金匮要略》可谓发哮病内科证治之端,对哮病病因、病机理论有早期认识,《金医要略•卷上•肺痞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对哮病进行专篇论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上气”是哮喘发作时难以平卧的表现,射干麻黄汤一直沿用至今;晋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哮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进一步扩展;宋金元时期,《普济本事方》、《丹溪心法》进一步丰富了哮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其中《丹溪心法》提出“痰”为哮病发病关键,治“哮”主吐法;明清时期,汪机、孙一奎、吴崑等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了哮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以及“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叶天士确立了哮病的脏腑辨证论治。
中医诊治哮病是继承并根据时代不断发展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诊断方法、临床研究方法、基础实验等,使中医诊治哮病的手段不断完善。目前哮病的中医治疗以内治为主,发作期冷哮证用射干麻黄汤加减,热哮证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慢性持续期虚哮证用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用六君子汤加减,肺肾两虚证用补肺散合金水六君煎加减等,针灸、穴位贴敷等外治法也在哮病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上一篇:
调节情绪有助于改善哮喘病情
下一篇:
不同症状的哮喘,平时保健按摩该这样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