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戒烟专栏 >  控烟前沿 >  控烟动态 > 正文

细品《往事如烟》(2)

2020/08/13

周剑平 万欢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 200025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也会引发和恶化各种疾病,例如高血压、骨质增生、心脑血管病以及不育等病症。从某种意义上形容吸烟行为是慢性自杀,也绝不为过。烟瘾并非难以谢绝,只是烟民往往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得病的概率没有那么的大,但日积月累,身体给出的最终答案或许会让你追悔莫及。
烟瘾来自烟的“魅力”,当你把一支雪白而崭新的烟卷从烟盒里抽出,“性感”地夹在唇间、点燃。。。然后将烟丝燃烧后带着刺激性“香味”的烟气深深地吸入肺腑,体会那精神舒爽的一刻,这种快感无疑会让人形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习惯和依赖,要知道,生活习惯往往会有一种魔力,人的行为生物钟也随之形成,一旦改变,走出“舒适圈”,过程可能极其痛苦。
 
   事实上,健康的身体并不需要烟草,也不需要靠尼古丁的“魅力”来维系,有趣的是,我们吸烟的目的则恰恰是为了舒缓尼古丁产生出的各种戒断反应,没有尼古丁的陪伴会让烟民无从适从,吸烟-戒烟-复吸-戒烟-复吸。。。显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无论戒断过程如何,毋庸置疑的是,生理戒断必将消失,戒断反应的强弱与内心对戒烟的认可程度成正比,没有内心的认同,吸烟就成为了可以结束一切苦难的良药,不吸烟则会使戒烟者加倍痛苦;反之,若拥有毅然决然的认同,烟草则成为制造苦难的罪魁祸首,于是坚决不再触碰,并持续与种种戒烟反应相抗衡,最终回归健康生活,真正摆脱尼古丁这一恶习的魔爪。
 
   “如今我已经戒烟十年有余。屋内烟消云散,一片清明,空气里只有观音竹细密的小叶散出的优雅而高逸的气息。至于架上的书,历史的界线更显分明:凡是发黄的书脊,全是我吸烟时代就立在书架上的;此后来者,则一律鲜明夺目,毫无污染”。
——冯骥才
《往事如烟》节选
 
   有人说,在没有烟的古代,可谓是“诗人离不开酒”,酒后的放纵可以给诗人带来额外的灵感。而在现今有烟的年代,艺术创作离不开烟,头顶上缭绕的烟雾,像极了创作者头脑中翻滚的思绪。事实上,这是一种重大误解,作家并非为了写作才抽烟,只是在创作时也要抽烟而已,他们也不过是普通的烟民之一罢了,“无烟艺术家”更是大有人在。相信不仅仅是作家冯骥才在成功戒烟后有此感悟,随着越来越多无烟作品的诞生,相信未来的艺术创作也必将与指间的烟尘往事作别。
 

 


上一篇: 细品《往事如烟》(1)
下一篇: 吸烟未及老 两耳已不闻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