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哮喘联盟 >  动态新闻 > 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哮喘管理 控制哮喘 珍爱生命 —— 2020世界哮喘日新闻发布会云直播成功举办

2020/05/06

 
   2020年5月5日(星期二)是第二十二个“世界哮喘日”,今年哮喘日的主题是“控制哮喘 珍爱生命(Enough Asthma Deaths)”。

   2020年5月4日,哮喘联盟、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全国哮喘研究协作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通过云直播召开了“2020世界哮喘日新闻发布会”。此次新闻发布会邀请了哮喘联盟总负责人林江涛教授、殷凯生教授、周新教授做主题报告并回答各媒体及网友提问。




专家在线答疑

   鉴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已推迟2020世界哮喘日活动。为了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哮喘联盟、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全国哮喘研究协作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也发布通知,建议相关成员单位在世界哮喘日期间,不开展线下人群聚集的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活动,普及哮喘防治知识,推广规范化治疗。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理事(Board of Directors)、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林江涛教授带来今年“世界哮喘日主题”的解读:新冠肺炎全球肆虐,有些地区出现了哮喘患者未规范治疗的情况,如停用吸入激素等药物,给哮喘患者带来重大健康风险,尤其是重症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可能危及生命。哮喘作为一个可防可控的疾病,规范化治疗和自我管理非常重要。针对患者情况,“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意义重大,停药或调整用药都应该咨询医生等专业人士。医生、患者、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控,降低哮喘的死亡率,减轻社会负担。

   林江涛教授发起的全国哮喘研究协作组于2015年10月成立,覆盖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39家中心。协作组先后组织完成了“全国城区哮喘患者控制现状和疾病认知程度的调查(CARN-2015-01)” 、“我国城区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费用及相关情况的回顾性调查(CARN-2015-02)”及“全国移动哮喘评估与管理项目(National Mobile Asthma Management System-E project,CARN-2016-01)”,大数据为我国哮喘防治提供决策性依据。

   会上,林江涛教授做了“新冠疫情下的哮喘管理:哮喘的疾病负担与导致的死亡”的主题报告。林江涛教授分享了参与制定的GINA“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暂时性哮喘管理指导意见”的过程,并做了权威解读: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哮喘患者应该像往常一样持续使用哮喘药物。包括含有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的药物(单独或联合),以及包括生物疗法在内的治疗重症哮喘的附加治疗药物。停止吸入糖皮质激素,通常导致哮喘恶化的潜在风险增加。对于一小部分重症哮喘患者来说,有时可能需要长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OCS),突然停止用药是非常危险的




林江涛教授线上授课

   从报告中得知,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受哮喘影响人群在1%-18%之间,我国哮喘患者占全球的1/10,患病总人数达到3000万人。哮喘可导致患者伤残调整生命年缩短1%,哮喘引起的死亡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250,我国哮喘患者死亡率排在首位。

   哮喘防治出成果 仍需不懈努力

   支气管哮喘(哮喘) 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异质性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仍呈逐年增加趋势。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发作时间和严重程度不一,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当呼吸道的这种炎症程度越重,正常呼吸就越困难。如果没有采取任何抗炎的措施,将会导致支气管阻塞或挛缩,甚至可能因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据估计,目前全球至少3亿人患有哮喘,我国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到2025年,全球哮喘患者将增加至4亿。重症或难治性哮喘占总哮喘人群的5-10%,却占用较高医疗资源,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是哮喘治疗领域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哮喘百年治疗史,伴随着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问世、联合治疗尤其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联合治疗概念的提出、以哮喘总体控制为目标管理模式的建立,哮喘的治疗进入经典辉煌的抗炎药物治疗时期。近年来,基于炎症表型和生物标志物的重度哮喘个体化治疗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对未来哮喘治疗的方向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使更多哮喘患者从中获益。哮喘的治疗从经典辉煌的吸入药物治疗到生物靶向选择的个体化治疗阶段。

   我国相继发布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以及“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等重要指导性文件,对哮喘的诊断、治疗、防控和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地指导作用。2010年组织有关专家发表了我国“难治性哮喘诊断和处理专家共识”,对加强我国难治性哮喘的防治和研究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2015年发表了”无创气道炎症评估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再次修订了“重症哮喘诊断和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发表了国际上首部“支气管热成形术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管理规范”。2018年发表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诊断和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和中国哮喘联盟等学术机构连续十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哮喘规范化诊治推广工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哮喘防治之路,使我国哮喘管理取得了巨大进步。

   一、哮喘防治显成效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2007—2008、2015—2016年两次全国多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16年城区哮喘总体控制率为28.5%,其中,曾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6年调查中哮喘控制率为39.2%,较2008年(28.7%)有较大程度提高。2016年调查中哮喘发作急诊就诊率为22.3%,曾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6年调查中这一比例为18.2%,较2008年(33.9%)明显降低。但与发达国家以及指南的要求相比,我国哮喘防治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2004年TRAC调查结果显示加拿大哮喘控制率为47%,2005年美国REACT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哮喘控制率为45%。

   全国哮喘研究协作组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多中心的针对哮喘住院及门诊患者的调查研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结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以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哮喘患者诊治及管理情况的了解。

   “我国城区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费用及相关情况的回顾性调查(CARN-2015-02)”研究回顾性调查了2013—2014年呼吸内科总住院人数及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人数,结果显示:共6480例次患者因哮喘急性发作入院,占同期呼吸内科总住院人数的3.14%。与以往报道的5.6%和6.3%相比,哮喘发作住院比例明显降低

   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家三级甲等医院2013—2014年间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病死率为0.25%,机械通气患者病死率为2.7%,显著低于国外文献报道。国内此类研究相对较少,熊玮等曾报道了2007年重庆14家医院因哮喘急性发作入院的570例患者病死率为0.7%。谢华等报道了2009—2014年1327例哮喘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2%,其中非机械通气者的病死率为0.2%。

   “我国城区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费用及相关情况的回顾性调查(CARN-2015-02)”共纳入3240例患者,男性1369例(42.3%),女性1871例(57.7%).41.5%(1 346/3 240)。仅有28%的患者入院前规律应用药物治疗,而有39.7%的患者未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上呼吸道感染,占42.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有吸烟史、合并高血压、COPD及食物过敏者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更高。

   患者在入院前1年之内曾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治疗或急诊就诊,仅28.0% (907/3 240)的患者在入院前规律应用哮喘治疗药物。共有73例(2.3%)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并应用机械通气。所有患者住院费用11063.14元,其中药品费占52.1%,辅助检查费占27.6%,治疗费占9.6%。药品费中,哮喘治疗药物费用仅占22.7%,而抗菌药物占44.0%。住院费用随着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入住ICU、应用机械通气、合并肺炎及入院前1年内有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或急诊就诊史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更高

   “全国城区哮喘患者控制现状和疾病认知程度的调查(CARN-2015-01)”结果显示, 82.5%的哮喘患者在上次经历哮喘发作时有明确的征兆,发生频率最高的三个症状为咳嗽(60.5%)、胸闷(58.8%)、气促(54.8%)。哮喘发作的中位时间为2小时,平均时间90小时。因此,充分的教育哮喘患者识别哮喘发作的征兆,并在征兆出现到发作的时间窗内给予必要的干预,从而预防或减少哮喘的发作,或减轻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

   正确使用峰流速仪和准确记录哮喘日记是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是客观判断哮喘病情最常用的手段。但2016年调查中仅10.1%的患者使用过峰流速仪,曾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6年调查中峰流速仪使用率为17.9%,稍低于2008年调查的21.8%。2016年全国城区门诊哮喘患者峰流速仪使用率较2008年没有明显改善,且在未使用峰流速仪原因中,医生未介绍占65.2%,提示呼吸专科医师在患者管理中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进一步加强呼吸专科医师的哮喘管理培训,转变观念,从而推动哮喘管理工作。

   二、哮喘诊治 八大误区  

   研究显示,亚太地区哮喘患者的完全控制率仅为3%,近年来我国哮喘控制水平虽有明显提高,仍有71.5%的患者未能控制哮喘。现状与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提出的“达到并维持哮喘的临床控制”哮喘管理目标尚有很大差距。




殷凯生教授线上授课

   “正是因为哮喘诊治的误区,阻碍了GINA哮喘管理目标的实现”,有着五十余载临床实践,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殷凯生教授在主题为“哮喘诊治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分析”的报告中指出。“支气管哮喘可防可治,不是所有的气喘患者都是支气管哮喘,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该病的本质在于气道炎症,长期规范的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抑制炎症的药物和缓解症状药物,并重视过敏原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与避免。绝大多数哮喘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控制”。殷凯生教授为我们揭示了哮喘诊治中常见的八大误区。

   常见误区一 错误诊断

   把所有气喘症状的患者都当作是支气管哮喘,临床并不少见。除支气管哮喘外,如急性和慢性左心功能不全、自发性气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气管内良性/恶性肿瘤、嗜酸细胞浸润性肺病、过敏性血管炎等疾病,都可能出现气喘症状。临床要根据指南的指导意见,对经正规治疗,疗效不佳的哮喘患者,应提高警惕,做好鉴别诊断。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肺功能,纤支镜,胸片、胸部和副鼻窦CT,支气气管舒张试验/激发试验、无创气道炎症检测等,以期准确诊断。

   常见误区二 未充分认识到哮喘管理的必要性,只满足于药物治疗

   实现哮喘的控制目标,需要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涉及到医护、患者、家庭和社会、药物、环境(过敏原、吸烟)等因素。研究显示,哮喘管理可提高哮喘患者依从性和哮喘控制率,患者管理有助于减少哮喘急诊次数,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及规范化用药等均有助于患者提高哮喘控制水平。

   哮喘管理需要以下方面着手:1、建立医患的伙伴关系;2、查明并减少接触导致哮喘的因素;3、评估、治疗和监测哮喘;4、哮喘急性加重的管理;5、特殊类型哮喘的诊治。

   常见误区三 哮喘治疗目标定位不正确  
                      
   患者和家属希望“根治”哮喘,期望值过高;部分医生认为“没法治”,又缺乏信心。一些见利忘义之徒,打着“祖传根治哮喘单方”的旗号,非法制作、销售掺有糖皮质激素粉末的治疗哮喘假药,牟取暴利。至今仍有不少(特别是广大农村)哮喘患者在使用三无药品。医生临床工作中碰到不少由于服用所谓“根治哮喘”单方后,出现严重的激素依赖性和全身激素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成为重症/难治性哮喘。近年来这种情况虽然下降,但还是存在。

   GOAL研究结果显示,现有药物治疗可使80%的哮喘获得完全/良好控制。GINA关于哮喘的定义强调:哮喘病可防可治。殷凯生教授呼吁我们医务工作者要跟患者积极沟通,从患者的心里出发,揭露假药的危害,让患者接受正规的治疗;呼吁广大媒体及管理机构加强广告的监管;国家推动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避免出现“神药”造成的悲剧。

   常见误区四 未重视吸入激素的应用

   有的医师和哮喘患者把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当作缓解急性哮喘症状的药物来使用,指望能达到立即减轻哮喘症状的目的。由于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便又得出“吸入激素疗效不好”的错误结论。不少哮喘患者和家属,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因担心激素的副作用而不愿使用ICS。ICS未作为哮喘治疗的基础及一线药物。

   支气管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控制气道炎症需要更长期的维持治疗,基于气道炎症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哮喘的急性加重。在抗炎治疗过程中,存在治疗不充分、药物选择不当、剂量不足、疗程过短等问题。

   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帮助患者认识到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ICS是控制哮喘的一线基本药物;让患者认识缓解药物与控制药物的各自特点和不同的使用方法;帮助患者认识I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克服对ICS的恐惧,接受规范化治疗。

   常见误区五 忽视了哮喘患者的依从性

   哮喘作为一种慢性病,在病程中绝大多数时间是患者自行用药。因此,患者的依从性是决定支气管哮喘疗效好坏的关键。“依从性差,是哮喘管理的主要问题”,殷凯生教授强调。改善依从性对健康预后的效益影响,远大于改变某种特定治疗。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只要找到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就能迎刃而解。针对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不理解用药方案和吸入技巧、患者对健康获益理解不够等,就需要耐心充分地教育;经济原因,可考虑最优用药方案;如果患者容易忘记用药,可以通过短信等电子方式提醒患者,也可以鼓励患者记录哮喘日记。

   改善患者依从性工作要点:反复、充分的教育;积极治疗,初诊后即获得明显的疗效;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思想、顾虑,针对性做说服工作;治疗成功哮喘患者的示范作用。

   常见误区六 滥用抗生素

   哮喘患者过度使用抗生素的原因:
   1、把诱发哮喘发作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误认为是细菌感染;
   2、把嗜酸细胞增多引起的黄色痰液误认为是化脓性细菌感染;
   3、把哮喘急性发作时的胸部X线表现异常,当作“肺部感染”;
   4、企图用抗生素来预防哮喘发作。哮喘患者滥用抗生素危害非常大,容易导致病情贻误、诱导选择出耐药菌、增加医疗成本及引起药物性哮喘。

   我们需要严格掌握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1、副鼻窦炎引起或加重的哮喘;
    2、重症哮喘发作时;
    3、激素依赖性哮喘患者减少激素的用量
     (1)口服小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4-8周)
     (2) 应用小剂量三乙酰夹竹桃(TAO)250mg/d

   常见误区七 未重视环境中致喘因子的查找和避免

   哮喘发病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环境因素使易感的个体发生哮喘,或诱发症状,或使症状加重/持续,积极地查明与某个具体患者的哮喘发作有关的过敏原或其他致喘因子,对于本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殷凯生教授分享了临床案例揭示:有部分致喘因子明确的哮喘患者,只要能有效地避免再接触,可以收到“不药而愈”的喜剧性效果。有哮喘发病有关常见过敏原有尘螨(屋尘螨、粉尘螨)、花粉(蒿草、豚草等)、霉菌等,蟑螂、鼠尿、蚕丝、甲苯二异氰酸甲酯 (TDl)也可能诱发哮喘。

   殷凯生教授为医务人员临床工作支招:
   1、询问病史,必要时做现场调查;
   2、实验室检查:过敏原皮肤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体外试验;
   3、对于根据GINA方案治疗“无效”的病例,不应盲目“升级治疗”,应首先检查环境控制做得好不好?

   误区八 肺功能检测中的误区

   临床上未正确选择肺功能检查项目和解释结果,当预计值FEV1≥70%,支气管激发试验评估气道反应性;通气功能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评估气流受限可逆性;通气功能正常/不正常,均可通过PEF日内变异率进行哮喘的诊断和监测。

   一、重症哮喘 不可小觑

   “重症哮喘占用较多医疗资源,重症哮喘发作是导致哮喘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重症哮喘的规范化诊治,有助于降低哮喘死亡率,契合今年的世界哮喘日主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周新教授在主题报告“重症哮喘的诊断与治疗”中指出。 “重症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指出:重症哮喘是指在过去的一年中,需要使用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建议的第4和5级哮喘药物治疗,才能够维持控制或即使在上述治疗下仍表现为“未控制”的哮喘。




周新教授线上授课

   重症哮喘诊断和评估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明确哮喘诊断;第二步:明确是否属于重症哮喘;第三步:明确影响哮喘控制的共患疾病和危险因素;第四步:明确重症哮喘的表型,实现个体化治疗。

   重症哮喘的处理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患者教育与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掌握吸入装置的使用方法,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2、
环境控制:有效避免过敏原,减少或避免空气中有害刺激因子,戒烟。
   3、
心理治疗:认知重建、疏导疗法、家庭心理疗法或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
   4、
药物治疗:患者根据医生指导规范用药。

   周新教授介绍重症哮喘的新型治疗药物发展情况,针对高Th2表型患者的生物靶向治疗药物是哮喘新药开发的热点,最具代表性的生物靶向药物为针对IgE的单克隆抗体,抗IgE单抗推荐用于第4级治疗不能控制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目前靶向IL-5、IgE单抗治疗已经逐渐走向临床,生物靶向高Th2型哮喘还有IL-4、IL-13、GATA-3、TSLP等为靶向的单抗正处于研发阶段。但非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和低Th2型表达相关的哮喘生物制剂的研发相对受限。

   支气管热成形术是近年来为哮喘患者支气管镜下进行的非药物治疗新技术。研究发现支气管热成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气道平滑肌的数量,降低气道平滑肌收缩力和气道反应性,改善哮喘控制,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哮喘药物使用。患者选择是BT治疗成功的前提,并影响BT的近期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周新教授指出,以表型及生物标志物驱动的精准治疗是重症哮喘治疗的目标,用于治疗重症哮喘的新生物疗法以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为表型性干预提供了机会并实现了更个性化的治疗。相信随着对哮喘疾病机制尤其临床表型和内因型关联的不断深入了解,将为哮喘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哮喘诊疗技术续华章

   一、无创气道炎症检测技术蓬勃发展

   气道疾病的控制水平与气道炎症水平相关,气道炎症的评估对于深入了解慢性气道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及特征,更好地实现疾病管理和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是一项反映气道Th2通路过敏性炎症的生物标记物,该检测技术特别在哮喘患者的炎症评价,支持诊断和管理中获得广泛应用。由林江涛教授牵头,国内数十位知名教授的共同参与,2015年5月发表的“无创气道炎症评估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精准诊疗是未来气道炎症疾病诊疗的发展趋势。FeNO检测可协助临床识别气道炎症的类型,反映气道炎症水平,预判抗炎如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了解患者治疗依从性;动态监测FeNO水平还可以协助临床医生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并调整治疗方案,并预测哮喘急性加重及复发的风险。FeNO检测具有无创、便捷、检测结果量化且可重复等优势。

   近几年,无创气道炎症检测技术发展迅速,为了规范临床使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哮喘联盟等学术机构将组织有关专家,参照国际相关指南以及近年国内外发表的重要文献,结合中国的临床实践,计划撰写“无创气道炎症检测在气道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预计在2021年发布。

   二、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症哮喘成效显著

   由林江涛教授组织编写的《支气管热成形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管理规范》,作为中国BT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发表至今已经有三个年头。

   截至2020年4月5日,全国26省市开设97家支气管热成形术中心,病人累计745例,手术次数累积1667例次,中国BT手术例次仅次于美国。中日友好医院林江涛教授团队于2014年3月实施首例支气管热成形术,目前团队已完成105例,308例次支气管热成形术手术,为国内及亚太地区开展手术病例最多的医院。由林江涛教授团队牵头的多中心“中国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支气管热成形术(BT)的登记研究”相关成果也即将发布。

   三、中重度过敏性哮喘靶向治疗逐步成熟

   过敏体质是影响哮喘控制的危险因素之一。造成哮喘控制不佳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包括依从性差、过敏原暴露、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以及上气道病变等。其中研究发现,我国2/3的哮喘属于过敏性哮喘。

   首个哮喘靶向生物制剂抗IgE治疗(奥马珠单抗)是我国目前唯一获批用于中重度未控制过敏性哮喘的靶向生物制剂,从源头阻断过敏性哮喘发病核心IgE12,13,14,带来了突破性治疗手段。抗IgE治疗可以靶向结合lgE,从源头阻断过敏反应,使80%的患者日夜症状得以消失,80%的患者免于急性发作,60%的患者可以减少甚至停用口服激素的使用,生活质量获得极大改善。目前该药物已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极大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共同参与 控制哮喘

   中国哮喘联盟自2005年成立以来,组织指导各地医院积极开展哮喘知识讲座、义诊咨询、哮喘联谊会,并加强基层医生培训,开展线上及线下医生教育近500场,逾15万人次专科医师受益,先后向患者免费发放哮喘防治科普手册逾250万册。

   林江涛教授介绍:“中国哮喘联盟通过微信号china-asthma传播哮喘防治知识,活跃会员两万余名。哮喘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国家政策指导,治疗纳入医保;行业机构推动医生规范化诊治水平;媒体宣传普及哮喘防治知识;患者加强自我管理意识,接受正规治疗,科学用药,激素使用得当。我相信哮喘的急性发作会大大降低,因哮喘导致的误工误学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重症哮喘的比例也会同步下降,从而降低哮喘导致的死亡率”。

   虽然哮喘不能根治或者说不能治愈,但是能够达到长期良好的控制,不影响正常生活。“控制是所有慢病管理的目标,但不得不说,我们所讲的哮喘控制是一个很高的境界。首先是没有日间症状;二是没有夜间症状;第三是日常活动不受限制;第四是不需要服用缓解哮喘的药物,只需用平时的维持药;第五是肺功能正常;第六没有急性发作。达到这六条,我们可以认为哮喘患者达到了哮喘控制。”林江涛教授指出,达到这六条,患者完全可以确信自己是一个正常人,他应享受正常人所有的权利,包括参加体育锻炼,有哮喘控制良好,实现了登高望远的夙愿。

 

 
2019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暂时性哮喘管理指导意见
 
   建议哮喘患者继续使用处方的哮喘药物,尤其是处方的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及口服糖皮质激素(OCS)。

   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哮喘患者应该像往常一样持续使用哮喘药物。包括含有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的药物(单独或联合),以及包括生物疗法在内的治疗重症哮喘的附加治疗药物。停止吸入糖皮质激素,通常导致哮喘恶化的潜在风险增加。

   对于一小部分重症哮喘患者来说,有时可能需要长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OCS),突然停止用药是非常危险的。建议患者在停止任何哮喘药物治疗前与您(负责医生)讨论。

   确保所有患者都有书面的哮喘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告诉患者如何识别哮喘恶化,如何调整他们的缓解和控制药物,以及何时寻求医疗帮助。重症哮喘恶化(急性加重)时,可能需要短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OCS)。有关哮喘行动计划的更多信息,请参阅《GINA2020报告》。

   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使用雾化器,因为具有传播给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风险。

   雾化器可传播呼吸道病毒粒子达1米远。成人和儿童的急性哮喘发作时,短效β2激动剂应替换为手揿式定量吸入器(pMDI)和储雾罐(spacer)吸入,必要时,还应配有口器或紧密贴合的面罩。

   避免对确诊/疑似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

   肺功能测定可以传播病毒颗粒,使工作人员和患者暴露于感染风险。如果出现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社区传播,除非有紧急需要,否则应推迟在卫生保健设施内测定肺量计和峰值流量。

   如果有其他产生气溶胶的操作,请遵循相关感染控制建议。

   这些操作包括氧疗(包括用鼻导管)、诱导痰、人工通气、无创通气和插管。以下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 www.who.int/publications-detail/infection-prevention-and-control-during-health-care-when-novel-coronavirus-(ncov)-infection-is-suspected-20200125
当您的国家或地区有可应用的指导意见时,请遵循当地关于卫生策略和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建议。

   附加资料: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网站提供了关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消息,医护专业人士可浏览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hcp/index.html,患者可浏览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index.html。
    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为卫生专业人员和卫生系统提供关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和管理的全面建议: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technical-guidance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2020年3月26日
(中日友好医院 林江涛编译)

 
Interim guidance onasthma MANAGEMEN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dvise patients with asthma to continue taking their prescribed asthma medications, particularly inhaled corticosteroid (ICS)medications, and oral corticosteroids (OCS) if prescribed
Asthma medications should be continued as usual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is includes ICS-containing medication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and add-on therapy including biologic therapy for severe asthma. Stopping ICS often leads to potentially dangerous worsening of asthma.
For a small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sthma, long-term OCS may sometimes be needed, and it is very dangerous to stop these suddenly. Advise patients to discuss with you before stopping any asthma medication.
Make sure that all patients have a written asthma action plan
An action plan tells the patient how to recognize worsening asthma, how to change their reliever and controller medications, and when to seek medical help. A short course of OCS may be needed during severe asthma flare-ups (exacerbations). See the GINA 2020 report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options for asthma action plans.
Where possible, avoid using nebulizers due to the risk of transmitting infectionto healthcare workers and other patients
Nebulizers can transmit respiratory viral particles for ~1 meter. Instead, to deliver short-acting b2-agonist for acute asthma in adults and children, use a pressurized metered-dose inhaler and spacer, with a mouthpiece or tightly fitting face mask, if required.
Avoid spirometry in patients with confirmed/suspected COVID-19
Spirometry can disseminate viral particles and expose staff and patients to risk of infection. If there is community transmission of COVID-19, postpone spirometryand peak flow measurement with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 unles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llow infection control recommendationsif other aerosol-generating procedures are needed
These include oxygen therapy (including with nasal prongs), sputum induction, manual ventilation,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andintub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recommendations are found here: www.who.int/publications-detail/infection-prevention-and-control-during-health-care-when-novel-coronavirus-(ncov)-infection-is-suspected-20200125
Follow local health advice about hygiene strategies and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s new information becomes available in your country or region
Additional resources
The website of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provides up to date information about COVID-19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hcp/index.html, and patients: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index.html.
The websit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provides comprehensive advic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health systems about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VID-19: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technical-guidanc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March 26, 2020
 
 

(华子)


上一篇: 无创气道炎症监测与慢性气道疾病管理学院深圳站顺利举办
下一篇: 关于开展2020年“世界哮喘日”宣传活动的通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