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园地 >  学术前沿 >  学术会议 > 正文

第十一届中国咳嗽论坛系列报道--咳嗽研究进展论文交流专场(8.10上午)

2018/09/30

   本次咳嗽论坛设置了口头发言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11位青年学者针对慢性咳嗽不同病因的临床研究、神经免疫学机制、中药疗效等方面进行了精彩汇报。

   在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的慢性咳嗽常见病因研究方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易芳医师在关于规范ICS/LABA治疗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预后观察研究中发现规范ICS/LABA治疗2月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停药后一年内复发率高达60.6%,停药时低水平的FEV1% pred为复发的危险因素。少数患者停药后两年内可发展为典型哮喘。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詹晨医师发现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气道ILC2水平增高,循环系统未见增高,规范ICS治疗一月后气道ILC2水平下降,指出以ILC2为核心的区域固有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EB气道炎症的发生。

   胃食管难治性咳嗽(GERC)的治疗是临床难点,上海市同济医院做了有意义的探讨。董冉医师发现对于难治性GERC患者,联用神经调节剂巴氯芬或加巴喷丁总体有效率能达50%以上,两者均可作为难治性GERC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考虑到嗜睡、头昏等不良反应,加巴喷丁可能是更佳选择。而于亦鸣医师通过比较伴或不伴咽喉反流(LPR)的GERC患者的疾病特征发现RSI较高(RSI≥19)的GERC患者,其反流的部位可能更高,更接近咽喉部,反流物以非酸和气体反流更为显著,可能需要使用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剂巴氯芬等药物。

   在儿童慢性咳嗽方面,一项儿童慢性湿咳(CWC)全国多中心问卷调查发现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哮喘并UACS、哮喘并感染、儿童迁徙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为儿童CWC最常见的4大病因,其中不同年龄段病因构成存在差异,PBB 是1岁以下CWC最常见病因,1~14岁主要病因构成则分别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哮喘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另一项儿童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症的临床特点分析的研究中,来自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王琨指出未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婴儿博德特百日咳杆菌感染率较高,> 3个月龄组百日咳杆菌感染并不少见;肺炎支原体、人鼻病毒和副流感病毒3是引起类百日咳的主要病原,单纯从临床表现不能区别百日咳与类百日咳。

   在咳嗽机制研究方面,东南大学医学院的蔡文岚发现使用PM2.5暴露可导致豚鼠咳嗽反射调控中枢延髓迷走复合体及高级调控中枢杏仁核NMDAR表达上调,咳嗽中枢兴奋性传递活动明显增强,引起豚鼠中枢敏感性增加,指出NMDA受体可以可以介导慢性咳嗽豚鼠中枢咳嗽高敏,为慢性咳嗽神经高敏机制提出新思路。中国医科大学的贺淼发现利用加热(>250℃)后的PM2.5颗粒暴露所引起的小鼠肺部炎症较未处理的PM2.5颗粒暴露模型减弱,而在加热时被除去的颗粒物表面的脂多糖、多环芳烃等成分可能在PM2.5介导的小鼠肺部炎症中起着主要作用。

   在中药相关止咳研究进展中,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季坤在对比祛风宣肺方(炙麻黄、炙紫菀、青风藤、黄连、厚朴等成分)和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观察研究中发现祛风宣肺方在治疗感染后咳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沈水容通过用不同细辛提取物干预香烟烟雾诱导的A549细胞发现细辛中木脂素类成分(E-12-1、P-12-1等)是中药细辛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药效物质基础。

   会议主持赖克方教授、董榕教授和叶贤伟教授对汇报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指出这是一次青年学者展现自我的舞台,欢迎以后有更多的呼吸科医师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交流。








 

(詹晨)


上一篇: 第十一届中国咳嗽论坛暨十二届全国慢性咳嗽与疑难少见病学习班、儿童慢性咳嗽诊断和治疗进展学习班隆重召开
下一篇: 第十一届中国咳嗽论坛系列报道—辩论赛(8.10上午)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