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家园 >  防治常识 >  中医中药 > 正文

三伏贴在哮喘中的应用

2018/08/10

王瑞茵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  100029

 
 
   1. 概述

   三伏贴是指夏季三伏天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驱散阴寒、调节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为目的的一种方法。三伏贴,又名天灸,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法,清初名医张璐《张氏医通》采用白芥子散贴敷背部腧穴防治肺系疾患的方法,是现在盛行的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源流。三伏贴通过扶阳、助阳的方法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体过敏状态以及改善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功能,从而扶助正气、祛除机体内伏寒邪,起到缓则治其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

   2. 理论依据

   2.1 时间依据

   《素问》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强调春夏宜补阳,秋冬宜补阴。《素问·疟论》日“若腠理疏松则汗孔多开”,说明在三伏天时节,人体腠理疏松,汗孔多开,全身经络最为通畅,这时把阳性、热性的药物贴敷于相应的腧穴,药物更易透达肌肤,渗入经络,鼓舞激发人体阳气,提升正气,协调脏腑功能。故三伏天期间是一年中补阳的重要时机。三伏天是根据古代历法推算而来,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一天,10天为一伏,中伏有的年份为十天,有的年份为二十天,根据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几个庚日来确定(4个庚日为10天,5个庚日为20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共10天。所谓庚日即干支纪年法中当日的天干为庚。古人认为,阳干之庚为金,肺属金,故庚日贴敷可补肺气,第二天为辛日,辛也属金,辛为阴干,补肺气效果较庚日稍差。因此,贴敷一般选择在每伏的第一、二天是为了与天时相应,取得较好的效果。

   2.2 经络依据

   《灵枢·终始》日:“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说明夏季之经络气血位置较表浅,加上夏季孔穴多开,腠理疏松,此时在穴位上敷以药饼,药物更容易经穴位透入机体,通过经络而调理气血,以达药效。另外,三伏贴所使用的穴位多为背部腧穴,《理瀹骈文》日:“五脏之系成于背,脏腑十二官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说明背部腧穴是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点,通过刺激背腧穴可以调理脏腑功能。背腧穴均在膀胱经上,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因此三伏贴敷背部腧穴可以防治哮喘。

   2.3 现代研究

   三伏贴的贴敷疗法主要通过现代理论的经皮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是指通过皮肤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途径,相比口服、注射方式,它绕过了肝脏首过效应,避免药物在胃肠道被破坏,具有减少血药浓度波动、降低毒副反应、用药方便、患者顺应性好等优点。白芥子含白芥子甙,本身无刺激作用,遇水后经白芥子酶的作用可以生成具挥发性的白芥子油,白芥子挥发油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后,会有温热感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和脓疱,类似发泡灸的灸疗作用,刺激局部穴位皮肤,激发正气,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3. 贴敷方法

   时间:每年三伏天(头伏、中伏、闰中伏、末伏)的前2天,一次贴敷成人2-6个小时,儿童0.5-2个小时。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常用穴位:大椎、肺俞、膏肓、定喘、天突

   4.注意事项

   4.1 如有发热、咳黄痰、肺部感染、经常咯血者暂不要用此法,皮肤有外伤者慎用。

   4.2 治疗期间及以后半年内,忌食辛辣、生冷、腥膻、刺激之品如鱼虾、海鲜、猪头肉等和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戒烟酒。

   4.3 贴敷当天禁止游泳、淋雨、洗澡等,贴敷后不要过度活动。

   4.4 局部起疱者,应避免出汗或局部沾水,以防感染,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

   4.5 揭药膏时,手法宜轻,以免损伤皮肤。

   4.6 避风寒、慎起居、调饮食、畅情志。

   夏天天气过热,人们睡眠少、出汗多、胃口不好,此时若不注重养生,很容易滋生疾病,即使当时未发,到了秋冬季也可能百病丛生。因此,在夏令之时,除应注意饮食起居外,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质进食一些补益之品,如西洋参、银耳、燕窝等,也可通过内服温阳抗寒、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中成药如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等以扶助阳气,御邪防病。
 


上一篇: 如何正确应用刮痧疗法治哮喘?
下一篇: 针刺治疗哮喘有奇效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