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联盟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花粉过敏的流行病学与高发因素分析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好友

125

魅力

注册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3-26 10: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hh88456 于 2025-3-26 10:15 编辑

谢华
北部战区总医院 110016


    我国的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正处于迅速上升阶段。人们普遍认为过敏只是一个小毛病,但它严重起来却有可能要命,可导致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1]。花粉过敏因其广泛的影响和严重的健康风险,备受全球瞩目。春季阳光明媚,气温回升,我国多个地区即将进入春季花粉浓度的高峰期,预计将持续至5月中旬[2]。上海研究采用氯雷他定这一抗过敏药物来表征呼吸道过敏人数,同时以悬铃木的数量来表征花粉浓度。研究表明,2011至2020年期间,呼吸道过敏的高发季节集中在5月、6-7月及9月。城市中心区域是呼吸道过敏的高发区,而周边地区的发生率则相对较低[3]。 北京采用新型的互联网自媒体数据分析花粉过敏暴发的起止日期及变化规律。发现北京地区的花粉过敏存在春季(3-4月)和夏秋季(8-9月)两个高峰期,春季花粉过敏暴发的起始日期为每年的3月14—28日,结束日期为每年的4月12—25日;夏秋季花粉过敏暴发的起始日期为每年的6月30日至8月29日,结束日期为每年的8月7日至9月30日[4]。湖南省衡阳市以7处不同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对于城市绿地花粉高峰期,结合两年日变化数据看,通常发生在3月中旬至下旬期间,4月之后花粉数量降低。主要致敏花粉是松属、构树、银杏,柳和悬铃木属[5]。
    花粉过敏症(pollinosis)又称花粉症,是一类由致敏花粉诱发的、主要由免疫球蛋白介导的非感染性炎症疾病。主要出现在树木类植物播粉的春季,通常花粉浓度高峰期飘散时最容易发生[6]。当花粉颗粒通过呼吸或皮肤接触进入体内时,过敏体质个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误识为有害物质,促使免疫球蛋白E(IgE)的大量合成,并引发组胺等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导致鼻黏膜充血、眼结膜水肿等典型临床表现。  
花粉症的高发是遗传、环境与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环境因素
    1. 花粉浓度与种类
  (1)植物种类:不同地区致敏花粉类型差异显著。例如,中国北方以蒿草、桦树为主,日本以杉树花粉为主,欧美以豚草、禾本科植物为主[7]。
  (2)花粉季节延长:气候变暖导致植物开花期提前、花粉产量增加。研究表明,北半球花粉季提前和延长( 20天)以及粉浓度的增加( 21%),过去十年中,人为气候变化已经加剧了花粉季节,并随之对呼吸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8, 9]。
    2. 气候变化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愈发明显。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进而影响降水模式、热浪、干旱、雷暴、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气候变化对呼吸健康的影响尤为显著,可能加重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和哮喘。花粉和霉菌过敏原会释放促炎和免疫调节物质,加速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气候变化还影响花粉的出现时间和强度。研究显示,植物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光合作用增强,产生更多花粉。在花粉季节,雷暴可能加重花粉热患者的过敏和哮喘,而霉菌也存在类似情况[10, 11]。
    二、个体易感性
    1. 遗传因素
(1)基因多态性:近期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及其元分析开始揭示哮喘和过敏性疾病中既常见又独特的生物途径。与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如白介素-3(IL-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相关的变异,以及编码IL-33受体ST2的IL11基因的变异,凸显了先天免疫反应途径在哮喘和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这些途径促使辅助性T细胞2的活化与分化。相对而言,17q21哮喘位点的遗传变异,涉及ORMDL3和GSDML基因,尤其与儿童期哮喘的风险密切相关[12]。
    (2)家族史:父母一方过敏,子女患病风险达30%~50%;双方过敏则风险升至60%~80%。
    2. 免疫状态失衡
    2型免疫反应的启动源于上皮细胞和先天淋巴细胞(ILCs),涉及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最终发展成适应性T细胞和B细胞免疫,尤其是IgE抗体的产生。ILC2细胞、CD4阳性辅助性2型(Th2)细胞、CD8 T细胞和NK-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4、IL-5、IL-9和IL-13)通过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ILC2细胞维持过敏性炎症,促进IgE的产生,并破坏上皮屏障。上皮细胞的激活、警报素的释放以及屏障功能的失调不仅对过敏性疾病的发展至关重要,也影响许多其他全身性疾病的进程。过敏体质者接触花粉后,树突状细胞激活Th2淋巴细胞,释放IL-4、IL-5、IL-13,驱动IgE过度产生[13]。
    三、现代生活方式
    1. 卫生假说
     医学中的“卫生假说”认为,儿童早期接触特定微生物有助于免疫系统发育,从而预防过敏性疾病。然而,许多人认为21世纪的卫生条件过于优越,导致幼儿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细菌的机会减少,从而降低了他们对过敏的抵抗力[14]。然而根据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现代社会太干净导致儿童免疫系统有缺陷的理论应该被颠覆[15]。
    2. 饮食与压力
    高脂高糖饮食:促进肠道通透性增加,致敏原更易进入血液。慢性压力:长期压力通过HPA轴激活肥大细胞,加重过敏症状。
花粉过敏是一种复杂的全球健康挑战,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及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其流行趋势与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及免疫调节失衡密切相关。未来应借助多学科的方法,从公共卫生政策到个体化干预,构建一个全面的防控体系。


References
[1] 张燕萍. 春季巧防花粉过敏. 祝您健康. 2024. (12): 23-24.
[2] 闵芳. 如何平稳度过花粉季. 生命与灾害. 2024. (03): 34-35.
[3] 姚江. 上海呼吸道过敏人群时空分布表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2024.
[4] 杨欣怡, 朱文泉, 赵涔良. 基于微博数据的2011—2021年北京市花粉过敏暴发起止日期提取及变化分析.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24. 41(02): 123-127+189.
[5] 高小璇. 春季花粉散布对衡阳市城市绿地使用的影响研究 ,2023.
[6] 宋添力. 春季踏青 击败花粉过敏症. 知识就是力量. 2024. (03): 76-77.
[7] Chen H, Li J, Cheng L, et al. China Consensus Document on Allergy Diagnostics.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21. 13(2): 177-205.
[8] Anderegg W, Abatzoglou JT, Anderegg L, Bielory L, Kinney PL, Ziska L.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is worsening North American pollen season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1. 118(7).
[9] Ziska LH, Makra L, Harry SK, et al. Temperature-related changes in airborne allergenic pollen abundance and seasonality across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 retrospective data analysis. Lancet Planet Health. 2019. 3(3): e124-e131.
[10] D'Amato G, Chong-Neto HJ, Monge Ortega OP, et al.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respiratory allergy and asthma induced by pollen and mold allergens. Allergy. 2020. 75(9): 2219-2228.
[11] D'Amato G, D'Amato M. Climate change, air pollution, pollen allergy and extreme atmospheric events. Curr Opin Pediatr. 2023. 35(3): 356-361.
[12] Ober C, Yao TC. The genetics of asthma and allergic disease: 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 Immunol Rev. 2011. 242(1): 10-30.
[13] Ogulur I, Mitamura Y, Yazici D, et al. Type 2 immunity in allergic diseases. Cell Mol Immunol. 2025. 22(3): 211-242.
[14] 徐艳华, 邵莉. 有关过敏的探索与假说. 大众健康. 2023. (04): 31-33.
[15] 陶金亚. 保持卫生清洁对免疫力有益.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21(07): 39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哮喘联盟

GMT+8, 2025-4-4 05:16 , Processed in 0.0333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