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采莲 于 2013-4-16 19:13 编辑
医学需要人们为之动情
郎景和
作为妇产科领域的大专家,郎景和教授对医学人文的领悟总是给人一种沐浴春风的感觉。他的人文关怀理念,渗透着一位医生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救死扶伤是人本性善良的体现
我们知道,科学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客观事物是什么。社会科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医学是什么呢?医学不完全是自然科学,也不完全是社会科学,甚至也不完全是人文科学。实际上,医学是综合三者的一门科学。
医学不是纯科学,医学是科学中的一个“弱项”,它总是在其他学科的牵拉后推下“爬行”,是永远的“落伍者”。医学更是人类情感或者人性的一种表达,是维系人类自身价值,并保护其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有这样一幅画:在一个风雪之夜,一位助产士出诊接生。病人家属惊恐万状,而助产士非常稳健自信。她右手拿着马灯,左臂挎着接生的器具,手里还攥着一个酒瓶。酒瓶中的酒不是为了消毒,而是为了在必要时让病人清醒一点,好攒着劲生孩子。这就表达了一种人得情感,表达了一种善良。
在上世纪初,卓越的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就曾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缺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至今这3道难题依然困扰着现代医学及医疗的方方面面。鉴于医学的学科特点,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我们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科学原则,二是人文原则。只有这样,你才是一个好医生,一个正确理解了医学的医生。
从情感上给病人一种依托
我读过一本书——《江边对话》。书中讲述了一位很有智慧的领导者与一位传教士的友好交流,话题涉及对宗教的看法,对科学的看法。由此,我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么多伟大的科学家,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竟然都市虔诚的基督徒,这该怎么理解呢?书中回答的很巧妙:“上帝指引方向,而科学家完成细节。”
我们要珍视自然的每一种状态,尤其要尊重科学,客观地对待科学。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自身的未知数最多。所以,医学有两大特点:局限性和风险性。
实际上,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疾病,从宏观上来讲是不可能被人类征服的,它总是“伺机反扑”,或者“提升水平”,把人类推入陷阱。我们有可能治好一种疾病,但我们对整个疾病还没有完全认识。科学并不说“什么都知道”,科学只知道一部分。“包治百病”肯定是谎言。
一个很肯定的例子是在上世纪60代,人们使用EE(乙烯雌酚)对一些患有相关妇科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这些母亲生的孩子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其阴道和宫颈细胞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这就是我们对医学的认识。当时认为没有问题,后来却发现有问题,而且遗留了很大的害处。因此在治疗中,我们不要以为每一个患者都能治好,我们更多的是帮助病人减轻痛苦,从情感上给他们一种依托。
医生应该更理性的看待医学,我希望公众也这么看,不要要求医生把病都治好,这是医学的局限性。
医生的手因谨慎而颤抖
医疗服务是一种很特殊的服务,是一种有很大风险性的服务。所以,我向来不主张把医疗和消费混在一起。医学消费是什么呢?消费健康?消费生命?医院提供的是一种有爱心的服务,不分高低贵贱的服务态度是要紧的。
医生和病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说:把病人当做上帝。我不这样认为,病人也是人,医生也是人,两者都是一视同仁。但是病人是医生真正的老师,真正使医生能力提高的人是病人。病人是病理现象的展现者,医生的双眼只有在病人面前才能焕发智慧。因此。我们要敬畏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要敬畏病人,因为他把唯一一次的生命交给你。我们敬畏医学,因为医学是一个未知数最多的瀚海。
19世纪初,英国诗人克劳弗有一首写给医生的诗:你不要杀人,但也不需要过分努力去维持生命。”起初,我不太理解其中的审议,现在明白了,因为有的病治不好,你不一定要去折腾病人,还不如去维护他的生命质量。医生与病人,请各位注意这三句话:“有时去治病,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不管怎么说,医学总是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医生,我觉得医学就像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破车。所以,医疗行为噤若寒蝉,医生的手因谨慎而颤抖。
威廉.奥斯勒说:“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不是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不是一种行业;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做医生的必须要有整体的眼光和宁静的心灵,我们要保持对医学人文的眷顾。
毕加索说:“其实绘画不需要理解,而是需要人们为之动情。”
科学不需要人们为之动情,而需要人们的理解。我想,医学既需要人们的理解,也需要人们为之动情。
这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每当自己有委屈有烦恼时,自己就会宽慰自己,自己干的工作是最高尚最高尚的工作,或许我们会挣得很少,或许我们活的很累,但是我们感觉问心无愧。谢谢楼主对医生的信任和理解,这是我们所有联盟医生最大的工作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