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jh 于 2019-3-28 16:55 编辑
病历摘要(第四部分)
后续检查结果: 25/2、28/2 痰培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2/3 BAL细菌培养(-)。27/3 痰细菌培养(-)。1/4BAL细菌培养(-)。 31/3 BALF 13种核酸检测:MRSA。1/4 BAL细菌培养(-)。
入院后临床诊治经过(病情再次变化):
考虑入院后“美罗培南”一周无效,10/2改为“舒普深”。患者临床表现较为平稳。25/2、28/2 痰培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针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6/2加用“强力霉素”,形成抗感染方案“头孢哌酮舒巴坦、莫西沙星、强力霉素”。6/3胸部CT提示:右侧胸腔积液增多,左上叶空洞内新发液平面,左肺斑片影有所增多。考虑抗感染效果欠佳,7/3停用了上述抗生素,改用“复方磺胺甲恶唑”。12/3行气管镜检查,BAL没有再次找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后因消化道反应明显,20/3停用了“复方磺胺甲恶唑”。
此后患者临床症状(包括体温)平稳,直到30/3再次出现发热(38.3℃)。气管镜检查BAL核酸检测报告MRSA,但细菌培养阴性。1/4加用利奈唑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此后患者未再发热。11/4 CT:胸腔积液减少,双肺病灶同前,左上肺空洞液平面减少。27/4 CT:双肺病灶好转。3/5予以出院。
出院后随访(至今已有2年): 23/7外院CT:双肺较前好转。 3/8 调整方案:克拉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停阿米卡星,共使用6个月)。 23/12我院CT:双肺较前好转。 2018年16/5我院CT:大致同前。 2018年29/10我院CT:双下肺间质性改变增多,余肺大致同前。 2018-11-6 痰分枝杆菌培养:抗酸杆菌(+)。
本病例最终诊断:1、胞内分枝杆菌肺病 2、社区获得性肺炎 3、医院获得性肺炎 4、陈旧性肺结核 5、支气管扩张 6、慢性阻塞性肺病 7、类风湿性关节炎 8、酒精性肝病 9、药物性肝炎 10、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11、湿疹 12、低蛋白血症 13、低钾低钠血症 14、营养不良
总结和点评:
本例患者存在慢性呼吸道疾病、长期使用吸入激素,本次以发热起病,表现为感染血象和双肺弥漫性病变。外院及我院给予“重锤猛击”的抗感染治疗后肺部病灶仍然急剧进展、临床症状加重。经呼吸道标本培养证实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但不排除合并其他感染。临床诊治经过较为曲折。
分析病例特点如下:
(1)长期发热、双肺弥漫性病变快速进展,但未发生呼吸衰竭;
(2)初期未找到致病菌,中期找到了非结核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 M. aviumcomplex,MAC),后期发现可疑的合并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MRSA);
(3)初期(入院后1周内)的强力抗感染、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部分药物对胞内分枝杆菌亦有效,如利福平、乙胺丁醇)。中期(入院后1月内)加用抗非结核分枝杆菌治疗(针对MAC,克拉霉素、利福平、阿米卡星、利奈唑胺)后,病情逐渐稳定好转。后期针对可疑合并感染,虽然加用了抗菌药物,但力度不大、时间不长,病情好转似乎与此关系不大,这些合并菌的出现可能为菌群失调、二重感染所致。
(4)经过2年的长期抗分枝杆菌治疗,MAC仍然存在,但患者病情稳定、肺部病灶逐渐吸收好转,提示治疗有效。
本例患者既往有肺结核治疗史、肺部遗留陈旧性病灶(包括空洞、支扩),长期使用吸入激素,近年来生活在广东沿海地区。上述特点均为NTM感染的危险因素[1]。MAC是最常见的NTM,为慢速生长菌[1],本例培养报阳时间即为1周左右。关于NTM肺病的诊断,国内沙巍教授有如下经验总结:(1)病灶符合NTM肺病特征性表现,是诊断的首要条件;(2)痰多次培养到相同的NTM,必须排除上呼吸道污染的可能;(3)尽可能行BALF培养,培养报阳一次不能诊断NTM肺病;(4)分子生物学鉴定不能代替痰培养作为诊断依据;(5)可能存在NTM和结核菌共同感染的情况。上述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MAC肺病通常呈慢性病程[1, 2],少见快速进展型MAC肺病的文献报道。依据国内外指南及共识[2-4],本病例可确诊为MAC肺病(无合并活动性肺结核),但是否能用MAC肺病完全解释其入院后初期表现,尚存疑虑;其障碍之一在于发病初期并未行肺组织病理检查,此后遵照患者意愿亦未行病理检查[3]。
关于NTM病的治疗方案,问题远多于答案。将NTM病与结核病相比较,NTM病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来充实其指南/共识[5],现有推荐方案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沙巍教授指出目前NTM病的治疗难点:(1)没有特异高效的抗NTM药物,大部分抗结核药物对其无效,一些新药价格昂贵、疗效未明;(2)药敏结果和临床疗效不符合;(3)治疗失败率高,或无法组成有效方案;(4)复发率高;(5)并发症、合并症较多。面对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省)逐年增多的NTM疫情[6],结核科与呼吸科医务人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编辑委员会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35(8):572-580.
[2] Griffith D E, Aksamit T,Brown-Elliott B A, et al. An official ATS/IDSA statement: diagnosis, treatment,and prevention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diseases[J]. Am J Respir CritCare Med, 2007,175(4):367-416.
[3]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编写组.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39(6):438-443.
[4] Haworth C S, Banks J, CapstickT, et al.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pulmonary disease (NTM-PD)[J]. Thorax,2017,72(Suppl 2):i1-i64.
[5] 邓国防, 付亮, 唐怡敏, 等. 277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治疗状况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 2017,39(4):391-396.
[6] Yu X, Liu P, Liu G, et al. Theprevalence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infections in mainland Chin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Infect, 2016,73(6):558-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