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请远离烟草 作者:宋琼芳 来源:健康报网 日期:2013-05-29
此文章来源于www.cmt.com.cn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为期两年、覆盖全市5个区县68所学校26.7万余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男生尝试吸烟率和吸烟率分别为18.4%和6.1%,女生为8.0%和1.5%;在尝试吸烟者中,第一次尝试吸烟年龄低于7岁的占29.8%。
近日,在上海市健康促进协会举行的拒绝烟草危害座谈会上,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的专家学者针对烟草企业各种营销手段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呼吁,尽快建立烟草广告及不良信息治理长效机制,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控烟环境。
“无烟学校”并非绝对无烟
上海交大公卫学院的调查证实,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最大动因来源于同伴的吸烟压力,其次受家庭烟草暴露环境状况和媒体的烟草暴露风险影响。该学院何亚平副教授说,控烟教育在关注个体因素影响的同时,应从环境系统方面予以配合,家庭与学校、社区联动是控烟的关键所在,控烟教育和环境干预对青少年吸烟状况有显著影响。
何亚平说,上海市所有中学都已通过“无烟学校”考核,但在控烟力度和教育方式上没有统一标准。国外“无烟学校”是指学校内任何场所、任何时间和任何人都不允许吸烟,而国内“无烟学校”允许指定区域(如吸烟室或室外)、默认人群(如外来访问者)或场合(体育运动会)吸烟行为存在。此外,学校制定的控烟政策形式大于内容,口号性强、可操作性弱。
烟草披上“美丽”外套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频频教授说,促使青少年成为烟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所谓的烟草文化。
“‘烟草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名人学者吸烟者多’等都成为提升烟草业形象的重要宣传手段。”郑频频说,过去一些名人伟人吸烟是当时对吸烟危害认识尚浅的时代现象,不宜再做宣扬,政府应加强对控烟宣传内容的重视。事实上,西方国家已开始认识并行动起来。比如,已故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手持烟斗的经典肖像邮票就因为有潜在宣传吸烟的倾向而被改为手持一支笔。
近年来,烟草广告也常常穿上科技外套。一则“日本教授宣称吸烟与健康无直接关系”的报道引发热议,而关于低焦油烟等“高科技烟”对健康影响较小的说法也甚嚣尘上。对此,与会专家表示,这些伪科学的信息对青少年的迷惑性与误导性很大。
中山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潘珏说,所谓高科技烟对健康影响较小,只是烟草公司的营销手段,烟对健康的损害是长远的,一些人戒烟后依然罹患肺部疾病,就是因为长期吸烟造成的累积损害。
郑频频说,任何通过经济、文化、科技、公益等手段提高烟草业形象,并弱化参观者对烟草抵触情绪的宣传,都是严重违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及实施准则要求和精神的,会继续扩大烟草危害。
亟须建立治理的长效机制
怎样遏制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何亚平认为,学校应定期开设控烟教育课程,注重烟草健康警示教育,并以寄宿学校、职业学校等吸烟率较高的学校为重点部门,以同伴教育为重点工作,切断“烟文化”传播链,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项基本教育。
与会专家呼吁,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条例和规定,建立烟草广告和媒体不良信息治理长效机制,尽量消除名人效应和影视明星效应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修改完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将“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修改为“禁止向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并严格执行,在校园周边100米范围内禁止烟草或烟草制品贩卖;在教师中推行更严格的控烟措施并纳入单位考核范畴,以帮助更多学生远离烟草。
今年,上海市将首次开展“烟包警示图案”进校园活动,将具有震撼力和教育性的烟包警示图案在校园中巡展,覆盖全市高校及中小学,目前正在研究相关控烟教育计划。
|